在高明乡的驻村干部中,有一个群体值得关注,他们是刚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考到乡镇工作,因为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工作起来困难重重。可他们有着90后敢想敢拼的特质,靠着高度的工作热情、新颖的思维模式,在驻村工作中展现出了一股朝气蓬勃的活力。今天的系列报道《驻村干部》带您走近高明乡石岩村的驻村干部,看看90后基层干部如何破解工作难题。
“叔叔,我们这里要修缮水库了,你知道吗?”
“我听不懂你的益阳话。”
镜头前这位正在给群众做思想工作的女孩就是高明乡石岩村的驻村干部陈婷,陈婷是益阳市赫山区人,两个多月前考入高明乡政府,这个91年出生的女孩,背着行囊来到高明乡时,从没想过语言沟通是她工作的第一大难题。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一幕场景,在陈婷驻村的两个多月以来,多次上演。
陈婷所提到的水库,是位于高明乡石岩村的步岩水库。这座水库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为石岩村及其附近村子的灌溉和抗旱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可由于前段时间的持续降雨,石岩村多处河堤垮塌,步岩水库也受到了牵连,为水库除险加固排在了村支两委日常工作中的最前列。这本是一件惠民利民的好事,可因为不得不占用水库附近的农田,令一小部分“让利者”非常不情愿。为了加快工作进程,村支书吴斌请陈婷加入了说服群众的队伍。
陈婷接到任务时,满怀信心,可两户人家走下来,不是对方听不懂她说的话,就是她听不懂对方的话,说服工作进展缓慢。就在这时,陈婷想到了一个学习语言的土办法。
“我就跟政府的、村上的人多交流多沟通,然后根据他们的语音语调来推敲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
消除语言障碍后,陈婷慢慢地掌握了跟群众沟通的方法,和村干部一起,说服了所有需要征用他们土地的村民。
“陈婷到我家来做了几回工作。看着她年纪小,但是工作认真,我就同意了修水库。”
除了用三顾茅庐的方法做群众的思想工作,陈婷还有自己的绝招——回访。
“吴叔 ,水库现在修好了, 谢谢你让出的那块地方 。”
这样一来,让群众心服口服的同时,陈婷也跟群众熟络了起来,这一点令石岩村的村干部们都刮目相看。
“小陈这个同志不错。 刚来的时候听不懂我们的方言,工作也难进行。后来她通过自己摸索学习,语言熟悉了,还可以跟群众打成一片了。”
陈婷觉得是驻村干部这份工作让她活泼开朗起来,并懂得了沟通的意义。
11月初,步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正式启动。作为驻村干部的陈婷,时不时跑到施工现场瞧一瞧。11月21日,天飘小雨,陈婷早早地来到步岩水库施工现场。
“今天怎么没有挖机来呢?”
“ 今天水太深了,要放了水才能施工。”
“水在那里放吗?”
“ 嗯, 水正在放。这里有一个专门排水的系统,隔一段距离有一个排水处。”
“天气越来越冷了,要加快施工速度啊。”
陈婷了解到,天气好的话,可以在一个月内完成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陈婷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深知石岩村还有公路硬化、危桥改造、人畜饮水等很多工作在等着她,所以不敢有丝毫地放松。今年,石岩村被列为县里的扶贫点,陈婷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她惦记着结合精准扶贫的政策,让石岩村突破现有的发展模式,积极挖掘有潜力的产业,早日实现小康目标。
蹲点日记:高明乡陈婷
来高明乡2个多月了,经验的缺乏和语言沟通的困难使石岩村的驻村工作成为我工作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而在这次处理修整水库占用村民田地的问题中,给村民做思想工作时也遇到了这两个问题,我认识到,做好农村工作,应有十足的耐心和细致,要当好群众的贴心人,要融入到群众中去,要尊重群众,让群众相信你。伏尔泰说过: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群众的话要认真倾听,从他们的角度发现问题、理解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总体而言,农村工作要经常与群众打交道,因此要入乡随俗、放下架子、摆正心态。
来源:安化电视台
作者:蒋越扬 实习:廖艺云
编辑:刘强
本文链接:https://anhua-wap.rednet.cn/content/2015/12/17/8786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