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琢磨地名之三·仙溪
2014-12-11 16:25:49 字号:

  仙溪的名字很美丽,很飘逸。冠以仙字,应该很故事,很神话。但好象不是这样,出奇简单。据说北宋一个叫黄南美的人隐居在尖峰山下,后得道成仙,故尖峰山成为了仙峰山,流经此地的洢水便成了仙溪。

  寡淡寡淡如同一杯白开水。

  黄南美何许人也?如何得道成仙?成为什么仙人?一片茫然,我四处查询,亦一无所获。按理能隐居得道,能飞腾成仙,能改变地名,能影响一地,一定非凡夫俗子,应该在历史上有一定地位。何以竟“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呢?我想定然是我的不学无术,孤陋寡闻使然。所以于黄南美,文章虽以琢磨名之,但我总不能虚构小说一般天马行空,凭空臆造胡乱琢磨吧?故敬祈高明者以释在下迷茫愚钝。

  倒是黄南美之前的旧地名,引起了我的兴趣,仙溪原先叫花街,花家坪,花桥。为什么冠以花呢?我以为与瑶民有关,是瑶民在此打下的曾经生存生息的烙印。瑶族中有一支称花瑶,一直保诗古老、新奇、繁褥、怪诞、传统的着装风格,个个着装艳丽绝伦,火辣抢眼,从头到脚都是花的世界。随着她们姣美的身影闪动在绿意葱笼的山野,远远望去,俨然束束耀眼的山花。故名之花瑶。

  瑶族虽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个饱受欺凌的弱势群体,但总洋溢一种欢乐的生活情趣,以展示一种不屈不挠的健康阳光的生命精神。譬如瑶族的称呼就五花八门,称满诗意,据说有数百种。仅从着装来分,就有喜穿红衣服“红瑶”,喜穿白裤的“白裤瑶”,喜穿花衣服的自然就称为“花瑶”了。如此看来,追求色彩的艳丽和拔萃以至卓然不群是瑶族的生活情趣和生存情结。瑶族是一个唯美的民族。花桥应该就是花瑶。桥是瑶的转音。现在仙溪长塘一带依然将桥的读音读为瑶的读音。况且仙溪流域,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仍靠渡船过河,一条踏水桥,晃晃荡荡,踩在上面头昏目眩,何况北宋之前?何来花桥?

  花瑶,现居隆回虎形山一带,号称八百里瑶乡。花瑶祖先最早应可追溯到黄帝时代黄河下游及江淮流域的“九黎”部落,发展为尧舜禹时代长江中下游的“三苗”,夏时泗水和淮水之间的“九夷”,商周时期江汉流域的“荆蛮”、“南蛮”,秦汉时期今南洞庭湖,五岭地区的“长沙蛮”、“武陵蛮”、“梅山蛮”。

  瑶字来源,何光岳先生所著《南蛮源流史》称,瑶族先民在新石器时代擅长制作瓦器、陶罐,故最早的瑶族先民称为“窑民”;﹙仙溪有村叫窑头,我以为正源于此,是花桥为花瑶又一佐证。﹚后来陶罐制作由手工发展为旋转摇动制坯,“窑民”改称“摇民”。瑶族先民四大姓之一雷氏,来源于发明养蚕缫丝的黄帝之妃方雷氏﹙嫘祖﹚。﹙仙溪有雷公山,也应源于此。﹚故瑶民善养蚕,又衍生出“繇民”一称。后蚩尤率领三苗和瑶民与炎黄大战失败,摇人历经夏商周征伐,一部分被当成劳役奴隶,称为“徭役”或“傜役”,即“徭人”;此后历代傜人不断反抗,至宋代又有“莫徭”之称,意即不缴税赋,不赋劳役之人。到了元代认为这种不赋徭役、刀耕火种的人群是野人,故将傜人的傜字改为具有侮辱性的犬字旁的猺字,谓之“猺民”。

  作为弱势群体的瑶民是什么时候离开仙溪安化的,己不可知。花瑶自称“鹀灵”,意为四处漂泊的生灵和八方飞翔的小鸟。这是一种黑色的幽默抑或是无奈的自嘲?可以肯定的是欺凌迫使他们离开,是杀戮迫使他们迁徙,是险恶的生存环境迫使他们颠沛流离,是霸权王道迫使他们浪迹天涯。但瑶族却并未沮丧消沉,他们甚至快乐地称自己为一山过一山进行游牧生活的“过山瑶”,并且在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留下“茶山瑶”、“山子瑶”、“坳瑶”、“平地瑶”、“东山瑶”、“西山瑶”等等许多美丽而凄婉的瑶的名字。关于瑶民的被迫迁徙,《雪峰山瑶族诏文》有一段记载可略见其端倪:“自明洪武元年八月十五日,一瑶二苗三倮啰四鞑子五子成汉,当下分瑶民下洪江,二分苗子进猫洞,三分倮啰往云南,四分鞑子出外国,五子成汉下柳州落业。”

  仙溪芙蓉山主体为五峰,其最高峰蚂蝗山海拔1400米,居西南方。而隆回花瑶在清末划为十八峒,其中之一为蚂蝗峒,同为蚂蝗,是历史的巧合,还是与仙溪有历史渊源?与瑶民生存迁徙牵连?吾不得而知,高明者见教。

来源:

作者:陈明和

编辑:刘强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