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安化,美丽的家乡,这个地处江南腹地、资水中游、雪峰山脉北端的山区老县,经过一场琼浆玉液般春雨的洗礼,一切都显得如此的鲜活、亮丽,俨然成了一个童话世界里的山水盆景。
在这久雨乍晴的早晨,清明收假返程的途中,趁着乘车时的闲暇与动感,我像个刚睁开眼睛的初生婴儿,好奇而贪婪地欣赏着家乡一幕幕怡人的春景,心情随着这一路的山水如痴如醉、激荡难平……
山 野 芬 芳
从老家梅城到滔溪地界,有60公里的路程全是在山沟沟里迂回穿过的。这片崇峻绵亘的大山就是梅山文化(荆楚文化的一支)的发祥地——梅山的主脉。班车上的窗户虽然封闭着,还是挡不住春的气息阵阵溢进车内,是阳光晒热了山土、晒绿了草木、晒香了野花的味道,还有偶尔成片的水汪汪的、绿油油的或黄澄澄的田野的芬芳,这些气息交相融汇,如同一缸酝酿了一整个冬天再加上大半个春天的美酒,醇香馥郁沁人心脾。如果不是隔着玻璃,一个人在较短的时间里经历这么远的山路,一路熏着这醇厚的春山的气息,一定会醉的。
因此,羡慕极了自由遨翔在这山野中的鸟儿们,还有翩翩起舞在花丛里的蝶儿们,只有它们有幸在这春山的怀抱中尽情撒娇、让春天的大自然时刻亲吻,也只有它们能无拘无束地浸润在这春的美酒里开怀畅饮,这是一种多么奢侈的享受啊!
梅 山 主 人
一路上,时时会看到开始为春耕忙活的老农,他们或往田里挑着肥料,或正吆喝着牛儿犁田,或在山坡上扬锄挖土,也偶尔会有背筐的妇人在梯田般的茶园里采着春茶。农村的年轻人大多已外出打工,只留下这些老辈们继续保守着梅山老祖宗的基业,兢兢业业地延续着这种最原始的农耕生活。像中国所有农民一样,他们勤劳善良、纯朴耐劳,为中国十多亿人口生产着活命的粮食,也被中国古往今来的不少大作家反复讴歌。
此时此刻,我却并未刻意去感受他们耕作的艰辛,只是极度向往他们这种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生活,想着他们如何在家乡的山里田里发挥着造化大自然的力量,又如何收获耕种后山与田对他们丰硕质朴的回报,只有他们,才能读懂梅山的语言,在千百年的刀耕火种中与之进行心的交流,他们,才是梅山真正的主人。
“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沟哟……”,车窗外飘进来一句乡音浓重的山歌,原始而粗犷,亲切而自然,虽只偶尔听到这么一声,不过几秒的时间,却让我如在醉梦中回到了遥远的童年,回到了我们那曾经是木房子的农家小院……
古 镇 人 文
过了滔溪就是小淹古镇,清朝一代名臣、两江总督陶澍就生长于此安息于此。倘若我们是专门在旅游的途中,来这里的第一站当然是要去资江对岸看看陶澍陵园的。我们会随手采摘些五颜六色的春花,编织成五彩花篮,走进那高高的石门,与那些个忠诚守陵的石狮石马一起拜祭陶公的英灵,然后再听听陶公后裔讲讲“陶澍访江南”的典故……
出了小淹镇街,公路下边有几排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红砖厂房,青瓦屋顶飘出缕缕轻烟,幽幽地弥漫着青涩茶香,路边开着几家古朴典雅的黑茶店铺,这正是因生产安化黑茶而闻名全国乃至享誉世界的白沙溪老茶厂。
不等你细细品味这黑茶之源的历史文化,忽然峰回路转,视野陡然开阔起来。你发现山与山之间多出了一条资江河与我们一路紧密相伴,在从小淹镇到县城东坪镇30公里的怀桃公路(怀化-桃江)中,形成一路真真正正依山傍水、令人心旷神怡的沿江风光带。这春天里阳光明媚的江景,和着这春天里资江两面的山色,加上座落在资江河畔与青山脚下、点缀在田野里的小村落——你到哪里才能找到这样一幅真切自然地渲染在春光里的山水村居图呢?
江 南 春 韵
不觉中我们来到了一个以“江南”命名的宁静小镇,它地处小淹镇与东坪镇之间,曾是陶澍儿时随父求学的地方。
江南的资江河缓缓东流,在朝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三两叶扁舟泛着涟漪,拖出几路V字型波浪,与水面上那袅袅轻雾捉着迷藏。一只孤傲的老鹰平展着双翼,像风筝一样在空中盘旋,它时而贴近江面,锐利的目光直射透江水,寻觅着肥美的鱼类。江边垂柳依依,恍如一个个化妆待舞的妙龄淑女,长满绿芽的梢头拖到水面,如纤纤玉指随风轻抚这面清澈的明镜,她们正害羞地欣赏着自己婀娜窈窕的倩影呢。山脚的映山红也不甘寂寞竞相怒放,沿着江岸画上一条漫长的红线,只不知这红线的此端与彼端,连着的是两个怎样痴情的爱人,是屈子笔下的江神和湘妃吗?抑或是我们江南的才子与佳人……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这首《忆江南》与我此刻欣赏此景的心情颇为契合。我一路看一路想,差点怀疑老白当时所描写的是不是我现在正醉然其间的这个“江南”春景,眼前的江南镇不正是词人笔下那个大江南中的小江南吗?词写得比较抽象,却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余韵绵长,如果他在词中把对江景的回忆一字不漏地写下来,也许就成就不了这千古流芳的名词,反而无法让古今读者对梦幻般的“江南”产生如此这般无限向往的憧憬了。
怀 古 茶 马
班车一晃就过了江南镇街,资江两岸是片开阔的田野,放眼望去,你无意中见到资江对岸的郊外小河上,跨立着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就在这条小河流入资江的入口处,石桥展现着它三个半圆的拱洞,洞壁上春藤垂悬丝丝滴绿。不必知道这桥的名字,也不必知道它经历了多少时光,看它那暗灰沧桑的底色,便知它一定为资江的历史见证了不少动人的故事,它的存在又为资江风景衬托出另一番古韵十足的气氛。我们仿佛看到少年陶澍正坐在那桥沿上,在江涛的伴读下饱览诗书,一代除暴安民、廉洁经世的股肱之臣,就如一粒种子在养精蓄锐、发芽壮大……
……就算你只欣赏到石桥一晃而过的风韵,也足以让你深陷无尽的怀古之思,你于是又向往起从这江南镇街一直宛延到洞市老山里的茶马古道,那古道里结队驼运着安化千两茶的马帮,那马帮必然经过的古廊桥——永锡桥。还有古道所穿越的大峡谷,峡谷里被踩磨得可照见人影的青石路,路边一潭潭深不可测的清冽碧泉。还有,还有那洁白如雪柔似绸缎的山涧飞瀑,那声声荡漾于春山峡谷里、与千百种鸟鸣和谐唱响的清脆马铃……
资 江 明 珠
春天的资水是一首诗,资水的春天是一幅画,而放声吟唱这诗的最亮之音、动情描绘这画的点睛之笔的,应该是株溪口水电站所在的库区风貌。
株溪口位于江南镇与东坪镇之间,一条五六百米长的大坝把流经东坪的资水给生生截住,形成的大片库区直漫延到县城中心地带。资江河这条玉带上从此多出一大片平静的湖面,犹如镶嵌了一颗璀璨的蓝宝石,煜煜闪耀着珠光灵气,为这带江景增添了一种异样华美的富贵之色。这里不仅是安化经济大车的动力之所,同时也成了安化山水风光的一大亮点。
你若沿着大坝前行,就会来到资江北面有着千年历史的唐家观古镇。“五山半露青峰外,三水环抱唐家观”,在车上你便可隔江观望这神奇景观之一角:那里前有资水,东有九里十八弯的株溪,西有冲开鬼斧神工的崩崖山、顺势向南横流的槎溪;华东山与白羊山南北相望,从东到西夹着五座秀美的马形峰绮丽多姿,在春光映衬下尽显一派勃勃生机。唐家观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曾先后由梅山左甲首领扶汉阳(即梅山文化之始祖梅王)和瑶族首领苏氏统领,千百年里孕育了不少兴国安邦的人才,刘少奇同志来安化开展地下工作时也曾在“廖如愿炭行”居住过,真乃人杰地灵。再看那至今仍保存完整的青石板老街和鳞次栉比的陈旧铺面,你不由追忆起这个千年古镇昔日的繁华景象……“资江流域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商业街,中国商业发展的活化石”——这是有关专家对此镇的考证。
姑且收住你信马由缰的思绪,看,映入你眼帘的已经是库区那宽广的湖面了。这片水域随着两岸绵绵青山的倒影逶迤婉转,湖畔三五排宝塔松昂首挺胸巍然傲立,间或一两丛翠竹抵不住春的魅惑,向着湖水点头哈腰。水面的薄雾与山腰的轻霭藕断丝连、随着水际天边的朝霞且消且逝,莫非是资水仙子正褪去她最后的霓裳要下湖沐浴(《楚辞》有“青云衣兮白霓裳”之说)?不知名的飞鸟时不时在湖面上一掠而过,放肆地炫耀它们在大镜子里留下的矫健身影,还不忘丢下一串串啾啾清音回荡于碧波山谷。再看湖中那一片狭长小洲,金黄的野菜花夹杂着艳丽的紫云英绣缀在如茵的草毯上,引得一群悠闲的白鹭久栖于此缱绻传情。一轮初升的太阳泡在水中央,仿佛要把整片江水煮沸,江水染得一片火红,湖光山色也更添了几分娇姿媚态。
如果,如果要是这轮太阳换作是一轮明月呢?如果你在月圆的夜晚来到这片湖上泛舟呢?那唐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的古景重现,会不会让你愈加流连忘返地陶醉其中……
县城的入口、湖面的尾端,笔直地横踞着一条雄伟的苍龙——资江大桥,你终于在春梦中猛然惊醒:旅程结束了。下车后兴犹未尽,我再漫步于资江河畔,回味着山水绝恋的百般柔情,眼中尚有余影流动、鼻尖犹有暗香飘逸……
来源:
作者:喻安民
编辑:刘强
本文链接:https://anhua-wap.rednet.cn/content/2013/05/02/8790735.html